美术与科学齐绽放,共促幼儿多元成长 ——记新洲幼儿园开展领域组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优化幼儿园美术与科学领域教学活动质量,苏州工业园区新洲幼儿园近期分别开展了科学领域组与美术领域组集体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活动聚焦小班幼儿发展特点,旨在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为幼儿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
科学领域:探索奥秘,点燃科学之火
幼儿时期是好奇心与探索欲最为旺盛的阶段,科学领域集体活动能够为孩子们打开认识世界、探索未知的大门。然而,当前幼儿园科学领域集体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活动形式单一、内容深度把握不准、幼儿参与度不均衡等问题。
为解决这些问题,新洲幼儿园科学领域组于2025年2 月 28 日在西区舞蹈房开展了集体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活动旨在助力教师更新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领域教学技巧,提升教师设计与组织科学领域集体活动的专业能力;同时,以优化后的科学领域集体活动为载体,切实提高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积极性、深度探究能力以及科学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水平,全面促进幼儿科学素养的萌芽与发展。
金书含老师的中班科学活动《看不到的空气》拉开了活动的序幕。金老师通过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如用塑料袋捕捉空气、感受空气的流动等,让幼儿直观地了解了空气的存在和特性。孩子们在实验过程中充满了好奇和惊喜,积极参与到每一个环节中。
胥思月老师的小班科学活动《小黄和小蓝》则以色彩变化为主题,通过绘本故事和实验操作,让幼儿观察黄色和蓝色混合后产生的变化。胥老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简单易懂的实验,引导幼儿探索色彩的奥秘,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活动研讨环节,教师们各抒己见,对活动的目标设定、教学环节设计、幼儿的表现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大家一致认为,科学活动要注重引导幼儿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让幼儿在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幼儿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美术领域:创意涂鸦,开启艺术之门
美术是幼儿感知世界、表达自我的重要途径,对 3 - 4 岁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及手部精细动作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当前幼儿园美术活动存在重模仿轻创造、材料运用单一、作品评价标准化等问题,忽视了幼儿的个性化表达需求。
基于此,新洲幼儿园美术领域组以《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依托,立足小班幼儿直觉行动思维特点,围绕材料创新、过程性指导策略展开研究,探索开放式、多感官参与的美术活动模式。活动重点关注幼儿涂鸦期符号表征、色彩情感表达与工具探索行为,致力于构建支持幼儿自主表现的美术课程框架,促进幼儿审美感知、创造性思维与手眼协调能力的整体发展。
活动于2025年4 月 17 日在西区舞蹈房顺利开展。陈映仪老师带来了中班美术活动《斑马的神奇魔法衣》。活动中,陈老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导入,引导幼儿观察斑马条纹的特点,并鼓励幼儿发挥想象,用各种材料为斑马设计独特的“魔法衣”。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大胆尝试不同的色彩搭配和图案设计,展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王雨湘老师的中班活动《有趣的塑料袋》同样精彩纷呈。王老师将普通的塑料袋变成了充满创意的绘画工具,让幼儿在塑料袋上自由涂鸦,感受不同材质带来的绘画乐趣。孩子们兴奋地挥舞着手中的塑料袋,创作出了一幅幅充满童趣的作品。
沈虹老师的中班活动《木头人》则注重培养幼儿的造型能力和色彩感知。沈老师引导幼儿观察木头人的形态,然后用彩泥和颜料为木头人塑造形象、添加色彩。孩子们在活动中认真专注,用稚嫩的小手塑造出了一个个可爱的木头人形象。
活动结束后,全体领域组老师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大家围绕活动目标的达成、教学策略的运用、幼儿的参与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经验。通过研讨,教师们进一步明确了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向,掌握了“感知→创作→分享”的基本活动框架,为今后更好地开展美术教学活动奠定了基础。
此次美术与科学领域组集体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也为幼儿园美术与科学领域教学活动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今后的工作中,新洲幼儿园将继续深入开展领域组教研活动,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为幼儿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优质的教育环境。同时,活动过程中收集的课件和教案、上课和研讨照片、新闻报道等资料,也将为幼儿园的教学研究和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丰富的素材。


账号+密码登录
还没有账号?
立即注册